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上周末有幸观看了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悲剧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悲剧,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但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实在是太经典了4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悲剧,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应该是丈夫的角色,现在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戏·梦·人生
一个舞台,上演着两处不一样的戏: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冲突重重,其实暗含玄机。
电影处理的很有技巧,能够说是很经典的一种安排。戏中戏的结构,可能已经被很多人用过,但是这个电影用一种撞击中的人生交错感来影射现实的方式,还是很有独特的视角的。戏:逃离现实的冲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却在一个剧场排练。本身双方在场地方面就有冲突,又加上题材和风格的迥然不一样而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巧的是,两者在某些方面竟然还有契合的部分。暗恋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和痛苦的事情,虽然在心中保留着那份爱恋是完美的,但是对于人生来说,其实是一种遗憾。于是,年老的江滨柳仍然想要寻找云之凡,那个让人心动的女子。而在桃花源中,那个落寞的老陶,被带了绿帽子而误入仙境。两个故事虽然处理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杯具。其实表达的都是一种遗憾与对现实的逃离。江滨柳要逃离动乱的现实,要寻求一些完美的东西。而老陶也要逃离开悲惨的境遇,来到人间仙境去找寻一种心灵上的平静和解脱。两个戏共同在舞台上谱写出一个悲喜交错的人生大戏,可为之一叹。梦:完美的象征那个美丽的桃花源,就是每一个悲哀失落之人的梦中仙境。这个似梦似幻的地方,有着无穷的吸引力,绚烂的色彩和宁静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心生向往。其实这个梦境也就是戏剧本身能够带给我们
每一个观众的一种东西。虽然受着舞台的限制,但是梦境却依然能够清晰呈现。那个梦回过去的江滨柳,在一种时空交错中与云之凡相见,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梦幻。那个悲哀的老陶,在充满梦幻色彩又飘满花瓣的美景中,见到了酷似春花的白衣女子,是一种完美愿望的寄托,也是只能在梦幻中实现的情景。所以,两个在同一舞台展现的故事,当花瓣飘落,微风吹起的时候,造梦的时刻就到来了,此时,不管是那一部戏,其实都能够在这一刻到达一种情绪上的交融。还有,那个不断出现的疯女人,找着一个不明白是否存在的男人,或许也是一种寻找梦中之人的象征。我们或许会猜测她是由于暗恋这某一男子,或许只是做了一场梦,见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电影并没有给我们交代,但是,个中含义还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自我去体味。人生:悲喜交加的大戏或许电影就是想给我们暗示一种人生的存在方式。舞台也就是人生的平台,有笑中带泪的喜剧,也有苦中作乐的杯具。悲和喜其实并没有个性的定义,所谓的杯具和喜剧,只是相对于某些人来说的,但是其实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和立场不一样,对于这种结果的认识也就不一样。就像老陶,我们觉得他很可怜,其实也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我的安稳。江滨柳虽然和可悲,但是他其实也
是有着安定的家庭。人生无法完美,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舞台,各种不一样风格的戏都在上演,有苦有甜,有笑有泪,或许才是人生真正的含义。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是一个悲喜剧的混合体。彼此互不相干的 “暗恋”剧团和“桃花源”剧团在当天晚上同时与剧组签订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将场地让出来给对方排练,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决定将舞台分为两部分,两个剧组同时排练,从而现代悲剧《暗恋》和古代喜剧《桃花源》相互交叉而引发一出古今悲喜剧的舞台闹剧。
现代悲剧《暗恋》是《暗恋》剧组导演的亲身经历。东北青年江滨柳因战乱在上海邂逅美丽纯洁的云之凡,两人相爱,但又因战争不得不被迫分开,此后两人又不约而同的逃往台湾躲避战争,但两人对彼此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从而苦恋四十年,最后两人终于相见,时已江滨柳濒临病终。
古装喜剧《桃花源》讲述武陵渔人老陶的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私通,老陶悲怒之下愤然离开,无意进入桃花源,里面鸟语花香,人情淳朴,后来当老陶思念妻子返回武陵时,春花与袁老板已经结婚生子,但家境已经破败,两人丧却了以前的恩爱,陷入对彼此的抱怨之中。
在两部戏剧互相交错之间,还穿插着一个疯女人在舞台上跑来寻找抛弃她的情人刘子继的故事,但并未深究,在《暗恋》与《桃花源》引发的舞台效应之下,疯女人只是一道辅料,让剧情更加的混乱,从而也更加的好看。
乍一看来,三个故事并未有什么相同之处,仔细想来,却又是隐藏了同一个主题:那即是当代人对于爱情的无奈。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爱情是纯洁的,是至上的,是不夹杂一丝尘土气息的。爱情衍生的过程是如此美妙,可以让人忘记礼义廉耻,忘记道德风俗,甚至忘记生死的局限。犹如七仙女甘愿忍受肝肠寸断之苦为董永剔去仙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化蝶双飞,白娘子舍弃千年修行与许仙白头携老……仙凡恋,或是人妖恋皆是如此凄婉。我们对这种爱情大加褒扬,将之奉为爱情至上的典范。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些所谓的爱情全部是止步于结婚面前的。即使是结过婚的,也必定要经受旁人无法想象的磨难,最后的结局或许是修成正果了,但这个正果究竟是哪种境地,我们又无从得知。之前流行于网络的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没有道理的。当被我们夸大了的爱情跨入了繁琐生活的规程,当生活的庸庸碌碌代替了恋爱时的花前月下,之前的甜言蜜语化为如今对彼此的深切抱怨,爱情便成了都市人的奢侈品。所以我们不能说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四十年未见就一定是个悲剧,假如他们没有错过,而是结婚生子,一辈子相守在一起,很可能老年的江滨柳不得不躺在病床上忍受云之凡的唠叨,而云之凡也不得不在医院四处奔波缴费化验,根本不会有江滨柳在病房里回忆起年轻的恋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说到现实中,《暗恋》的导演如果和他的年轻恋人厮守终身,他印象中的十几岁的情人还会是“一朵美丽的、白色的山茶花。”吗?这种结局我们无法想象,更无法预言,所以我们称《暗恋》为悲剧,为爱情的悲剧。回不去的美好不再重现,残留的或许是对现实的无奈,但是,守得一份回忆毕竟还是幸福的。江滨柳想起他们年轻的爱情,便是苟延病重之身,也会绽放如花的笑颜。所以,他们的再次相见,亦是导演对于爱情的一种无能为力的表现吧。
对比《暗恋》,古装喜剧《桃花源》仿佛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老陶开始的喝酒喝不到,吃饼吃不到,甚至老婆买药买了一天还没回来,让他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无力。所以他会有“武陵这个地方,它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鸟不语,花还不香。我老陶打个鱼,那些鱼全部商量好了,一个都不上钩”的逆反心理。春花与袁老板的私通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可是因为袁老板是老陶的生活倚仗,为了支撑整个家庭,老陶不得不忍气吞声,假装无视于妻子的背叛,从而使得袁老板与春花越来越嚣张,最终将老陶赶出家门,流连异地。老陶无意中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阴痛的伤口慢慢的恢复,老陶不再执着于妻子的出轨,甚至想要将妻子和袁老板带到桃花源这个神奇的地方。然而物是人非,老陶再次来到武陵,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摸样。
春花与袁老板的结合并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家境衰落,我觉得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爱情源于生活之上,春花的爱情遭受到贫困的考验,从而也显露了它原来的面目。中国有句古语,“患难见真情”。即在真正困窘的情况下能做到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勇敢的坚守在一起的方是真感情。我们可以理解为春花与老陶在一起的时候,或许是厌倦了贫困,厌倦了庸俗,从而勾搭上了财大气粗的袁老板呢?这样解释,也不过是如现在无异的狗血的第三者插足的家庭伦理闹剧罢了。老陶不过是这出闹剧中的一个卑微的牺牲品而已。但是这个牺牲品,又因着桃花源的名义而彰显的极具哲学色彩。袁老板与春花并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们以为老陶的再次现身只不过是某个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疯子,尽管老陶将桃花源的境况描述的如此完美。他们习惯了生活的平庸,也习惯了在埋怨中了此一生,尘归尘,土归土,老陶在这个时候成了可怜的过客,是要赶紧离开,不要打扰他们生活的“第三者”了。此时,春花与袁老板偷情时的山盟海誓显得如此单薄,“我仿佛看到很远的地方,我们的绵延不绝的子孙,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右手拿着葡萄,左手捧着美酒,口中含着凤梨……”他们忘记了那些甜蜜,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平庸,并甘愿平庸的一对夫妻。
由此,我一直在思索着究竟桃花源意味着什么。老陶初来桃花源时,遇到了与春花、袁老板长相相同的桃花源夫妻。或许,导演这样的安排仅仅是出于增强喜剧色彩,然而这种巧合又别有意味。失意之下的老陶在遇到二人时惊悚不安,他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或许也是对老陶最终离开却再也寻不到桃花源的踪迹的一种暗示。桃花源治疗好了老陶的创伤,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当再度绝望的老陶想要再度来到桃花源,桃花源已经消失不见。我不认为这是导演对于原著的尊重,他既然能够把陶渊明的桃花源写成第三者插足的闹剧,就绝不会吝惜笔墨去创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所以当老陶最后再也寻不到桃花源时,对于导演的用意我费尽心思想要去弄清楚,可是,这根本也就是很迷茫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桃花源,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地方。它不是指物理空间上的狭义概念,而是一种超脱于宇宙之上的一种信仰。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层面的属性。它是纯洁无暇的,是真正不沾人间气息的净土,类似于西方宗教中的伊甸园,隐藏着人类本性中的最原始的欲望。它从不以具体的地址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只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来到你的生活之中,或者是让你以外来者的身份进入里面,之后消失,甚至毁灭。欲望乃毁灭的源泉,只有无欲无惧的时候,这里才会有你的容身之所,反之,当你内心的欲望强大到桃花源承载不了的时候,它也就会轰然崩塌。
所以,在我理解,那些曾经有机会碰触到自己生命中隐然的桃花源大门钥匙的人应该为自己的遭遇欢欣鼓舞了。只有无欲无念之后,才能有幸得到那片净土的垂怜。无意之中进入桃花源,是对那个极乐之地最大的尊重,无意,才能无欲。而最后当你费劲心思压迫寻的它时,无形之中,便已将之焚毁。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不是人力所能预言和阻止的。即便是再次离开的老陶依旧无欲无望,他仍旧找不到桃花源,当它残留了人类的脚印,也就不是桃花源了。生存或毁灭,往往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暗恋》和《桃花源》揭示着人们对爱情的无奈和绝望,两者从魏晋的武陵到几千年后的台湾,这么大的跨度,却演绎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爱情,究竟为何物?相爱的,不能在一起。在一起了的人,却又不再相爱。得不到的是在妄想中苦苦贪恋了一辈子,得到了的又注定要在油盐米茶中慢慢的将彼此的耐性消磨殆尽。人,永远是贪欲的动物。贪恋着微不足道的一点温情,人,也是可怜可悲之物,等不到的当成了宝贝,反而将身边的春天冰封了起来。
错过的便是错过了,再痴迷纠缠也不会到来了,就算它再度回到了你的身边,但经过了时间的消磨,谁也不能确定它现在仍是你一直想的、念的,怎么也不肯放手的那份感情。
此外,《暗恋桃花源》中另外设置了一个角色,即是从头至尾都在寻找刘子继的那个女人。在两台剧的交叉之中,疯女人的地位有些尴尬,她不属于任何一方,却又在两台戏中来回奔波,寻找他的爱人。刘子继这个人物并未在舞台上出现,但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他扮演着多情公子负心郎的角色。女人是找不到他的。这是另外一个悲剧故事。他不同于江滨柳和云之凡的苦恋未果,也不同于老陶的家庭悲剧,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出现,我们对她的感情史无从得知,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她和她曾经的爱人刘子继之间的悲喜纠葛。观众无从想象这样的一个女人有着怎样的历程,但可以推断的是这又是一个在爱情中跌了跤,失了意的牺牲品。一群爱情的殉葬者。女人被称之疯的原因恐怕也就是在寻找中的喋喋不休,以及认错人的表现,或许守门人不是刘子继,但女人见她所认定的刘子继拒绝承认二人曾经相识、相爱,她此刻的心情正如江滨柳老年之后见到云之凡一样充满了绝望与伤感吧。曾经沧海难为水,疯女人在《暗恋桃花源》中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感情故事,与《暗恋》和《桃花源》形成对比,剧情的虚假和生活的真实,都是因着爱情而起。
剧终时疯女人的一个举动将她的感情纠葛的最终结局揭露了出来。疯女人一张张的捡起《桃花源》中春花为老陶买的纸钱,然后高高的扬了出去,纸币挥挥洒洒的在空中飞舞,似是为爱情而悲鸣,亦是疯女人结束上一段恋情的决心,就让这漫天的纸币为曾经的爱情送终,埋葬了就的爱情,才会有新的开始。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导演最终想要告诉我们的,失去的永远不会再来,我们唯有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或事物,生活才会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在某个悲伤的角落,消极处世。而戏剧毕竟不是现鲜活的人生,生活也不是戏剧,戏剧被规划好了属于悲剧的范畴,而生活虽有类似之处,然现实生活中的人毕竟是坚强的,可以舍弃了过去的悲伤继续向前走,戏剧不能,我们也不会如戏一般将自己的感情打入死角,永不超生。
《暗恋桃花源》错综复杂的将三个故事搬上舞台,两虚一实,相互交映,戏剧有了悲剧的色彩,悲剧未必没有完美之处,就这样于混乱之中演出了一份秩序来,观众在捧腹发笑之际,也必然会想到故事背后所呈现的复杂思想。能引起观众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这便是整部戏剧的目的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珍惜眼前的幸福
去年被台风“海葵”括走的《暗恋桃花源》在这个炎炎夏日又回到了港城,在保利剧院连演两场,平静的小城一时妇孺相告、一票难求。朋友送来两张珍贵的戏票,不由分说偕夫人正装出席,剧场内已是锦衣笑语,满堂熠熠。 这本戏在华语圈已巡演了三十年经久不衰,真是难以想像。之前我问看了首场的一个学生,他兴奋地告诉“看到何炅了、他真的很袖珍、谢娜没来”。观演中途收到朋友短信询问演出效果,答曰:搞笑的,无厘头。剧终谢幕后,很多人是神情默默走出剧场,不像是看了一场喜剧之后的轻松表情。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年轻朋友是去看明星。本戏主打明星牌,营销很成功。每个大牌后面都有大批的粉丝。黄磊在暨阳湖边游览,我远在香港的女儿即实时微信询问他是怎会在港城的。何炅在“武陵三角”中一亮相,场内就无来由地一片掌声,网络时代明星的感召可见一斑。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剧本也要会推销会吆喝。正如近期在影院热影的几部片子(《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简称富二代),质量不高却也轻松票房过亿,还不是靠了几个当红小哥靓女的号召力。 成人们是看赖声川。赖大导演真是不赖,这位出生台湾的加州大学戏剧博士掌控驾叹舞台和剧本有着神奇的功力,他满脸大胡子满脑子创意,在国际获奖无数,被誉为剧场导演之翘楚。本剧故事确是挺难叙述的。说的是有《暗恋》和《桃花源》二个剧组为争抢一个舞台进行彩排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暗恋》反映的是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滩,一个东北青年和一个昆明姑娘相遇相恋,因战乱而离散,直到四十年后的台北,男主角临终病危时仍放不下他的初恋。时空跨度很大,是一出现代爱情悲剧。《桃花源》走的是怪诞、穿越的路数,以陶渊明的同名游记作为背景进行戏说,说是武陵打鱼人老陶与美貌妻子春花婚后不育,春花和袁老板偷情私通,老陶愤恨出走误入桃花源,在其中过了十天梦幻般的时光,再回到武陵时却发现一切全都变了……。要把这二个混身不搭的剧情和剧组生生组合在一台戏中,冲突错乱,对比反衬,古代现代,严肃搞怪,使这部戏成为经典话剧,真的全赖“老赖”,确实是功力不凡,叹为观止。 观众最后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是自己的内心。开场时正襟安坐看故事、等明星,中段时无厘头、全场哄笑,最后伴着思索默默离场,对这出130分钟时空交错的大戏竟一时思绪纷呈、无从评价。当明星远去,从戏中戏里走出来,思维的焦点不由得引向自身,审思起爱情和婚姻、家国和命运、现实和梦幻这样宏大而恒久的命题,体察个人的生活境地和身处这个时代的情怀,从而超越了舞台剧情,通向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的终极。 所谓真谛和终极意义,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体会就是三句话:多欲得苦,简单是福;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善待亲情,珍惜缘分。 多欲得苦,简单是福。桃花源,人称世外桃园,或许正是我们能够想象的理想境界。那里鲜花纷呈,笛声悠扬,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情欲泛滥;人们扑蝶嬉乐,生活简单,在那里人与人、与自然以及与自我的灵性和谐相融。所谓的净土不过如此。环顾周边现实,人们总是被贪欲、物欲和情欲所包围,总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结果是迷失自性,得到的还是虚幻、是苦果。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春花、袁老板这样的人物。 运命无常,随遇而安。坐在秋千上的云之凡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已捧在手中的爱情会无缘无故地丢失,也无法预期和掌控自己跟随命运的舢舨最后会漂向何处,更不可能知道国家的分化和时代的变迁了。如沧海一粟般存在的人们,在历史和国家的尺度面前,个人命运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作为天之骄子,人们常常会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十分伟大,能够随心所欲主宰自然,其实人类是自然之子其生存与周遭一切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在大自然、大时代这个巨轮上,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在时间的河流边,我们总会不由得唏嘘和感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时应势、趋利避害,与其怨天尤人、随波逐流,不如虚怀若谷、随遇而安。 善待亲情,感恩当下。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十分地偶然,我们能有此生感知当代社会、体验生命历程,就已经是十分地幸运和富有了。不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不以为然,也不能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对自己的不如愿不知足而埋怨不公,其实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上苍的恩惠和造化,当下的身心、财物、亲情都是宝贵财富,一丝一缕、一花一草都应珍惜并感恩,活着、工作着、经历着,这就是美丽,就是幸福。佛说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怨长久、放不下等“八苦”,产生烦恼的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和欲望称为“五毒”。其实我们和剧中人一样,都在其间纠结、折磨、挣扎和沉沦。惟有看破、放下,才能得自在,惟有感恩、惜福,才会有快乐。真谛摆在面前,不离不弃,伸手可得。领悟不易,践行更难。真要感谢赖声川和剧组在这个美好晚上带给了我们欢笑、思索和启迪,并鼓励我们不断在人生旅途中求索、前行。 另外,舞台上还有个神秘的红衣女子游离于剧情内外,她来自何方,她隐藏着何事,她要寻找何人,她和我们有何干系……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赖声川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真是一出奇特的话剧。它奇妙的结构,悲中却喜、喜终为悲的超悲喜剧的形态,博大而深远的内涵,无一不让人惊叹。
我喜欢舞台剧就是因为它精致的结构、演员演出的临场性和观众对演员对全剧最真实最及时的集体反馈。而电影、电视剧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我一直醉心于舞台剧的观看。
对《暗恋桃花源》最初产生观看欲是想欣赏袁泉黄磊的表演,当然也想看看何炅谢娜是怎样演话剧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出戏是二十年前的戏剧,而我对二十年前有种永远也难以割舍的奇怪情结。我感觉这应该是部好戏。
从表象上看,本剧是以一个二流悲剧团和一个三流喜剧团为了即将的演出你争我夺排练场地进行最后一次排练为基本线索,以穿插排练和同台排练的两出戏为重要双线索,陌生女子苦苦寻找据说是约好了的刘子骥应该算作一条副线,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剧组与剧组的抢夺场地、剧组内部的种种矛盾(悲剧团导演和演员、导演和助理;喜剧团演员和美工、布景)、两个剧组与陌生女子的不解与误会、两个剧组与场地管理员的争辩、陌生女子和场地管理员之间莫名纠缠的大大小小的戏剧冲突。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大小冲突使整部戏生机盎然。
悲剧团排练的是《暗恋》,喜剧团排练的是《桃花源》。
《暗恋》似乎应该是出悲剧。由于躲避战争,东北的江滨柳(黄磊饰)和西南的云之凡(袁泉饰)在上海邂逅而相恋,战争结束后,云之凡回昆明和家人团聚,黄浦江边,秋千索下,他的歌声,她的身影永远留在那里。他们憧憬新生活,以为相爱就一定能够重逢。临别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算是定了终身。从此两人失去联络。四十多年后,一直生活在初恋回忆里的江滨柳在台北生命垂危,他瞒着妻子托人在大陆四处打听云之凡而未果,毅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终日等待云之凡的到来,他系着那条围巾,时时刻刻想着他们离别的场面。老天有情,启事登出的第五天,满头白发、驼了背的云之凡出现在他的面前。原来这么多年他们竟然同在台北而不知情。他们都以为对方仍在大陆的昆明和上海。在苦苦的寻找和等待中无奈才各自组建了家庭。魂萦旧梦牵挂一生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暗恋!叹时代人生飘忽不定!战乱让人意外相逢相恋,战后的时局又让恋人终生相隔。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诺大的大陆尚能使二人有缘相聚,小小的台北却把恋人淹没在茫茫人海!所幸的是四十年后、人生暮年还能见上一面!所幸的是那份情意永远留在彼此心间!这出悲剧该悲该喜?我哑口无言。
《暗恋》仅仅三个场面,但的的确确能够摄人魂魄。那个静夜、那索秋千、那个穿着白旗袍的留着两条长辫子的美丽少女云之凡、那唱着情歌忧郁的思念家乡的江滨柳;那一生的暗恋和相聚时的无言;临别那一句“这些年,有没有想过我”以及再度牵手的辛酸。这些场面,哪位观众能够忘记呢?那清清纯纯的山茶花般的云之凡、那孤独忧郁的世纪孤儿江滨柳的爱情和命运被袁泉黄磊演绎地十分动人。尽管有了家庭有了子孙,可那美好的初恋、刻骨的相思,他们谁能挥得去、忘得掉?也许正是这种温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吧?
《桃花源》似乎应该是出喜剧。喻恩泰、谢娜、何炅演得太好了!我从没看过这么热闹的“喜剧”,三个人自始至终的“呵呵”声、那捶胸顿足的夸张动作、“那个那个”的观众明白剧中人永远说不明白的语言、春花的凶悍和妩媚、袁老板的理想及其破灭、陶的懦弱和永远的表达不清......这一切仍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该学会“放轻松、放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