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

来源:www.gexingshuo.com 时间: 2017-01-22 所属栏目: 观后感 人气: 882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上周三,我们在文学鉴赏课上观看了青春版《牡丹亭》。
 
  通过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和老师的介绍,我深深体会到昆曲的韵味。在青春版《牡丹亭》的视频里,我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我对它的灯光运用和环境的营造印象深刻。极简的舞台设计加之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察觉到剧中环境的变化。但是这部昆曲运用到电影手法,用灯光在同一舞台上营造不同的环境,这样既方便了演员情绪的抒发,也使观众能更清楚地觉察到场景的交替。刻意地为了创新而创新往往会落得个不伦不类的境地。所以适当的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传统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时代在变,美学在变,说故事的方法也在变,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把古典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第二: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每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饰都没有重样,服饰还要与人物的情绪相吻合。春香在做侍女时穿的是裤子,在丽娘死后,她被收作杜家的义女,便换做裙装。编剧不止注意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注意到了年龄的变化。桌围椅披都不能出丝毫差错,需与人物服装色彩相适宜。十二花神每一位身上的花都不同,然图案又在相互区分中有着统一,其细微处用心如此。
 
  第三: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文化遗产"本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认为它很宝贵,另一个是认为它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有人说现在学生都不爱看传统戏曲,因为节奏太慢,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有兴趣。在大学里,让同学们经常接触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这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一代都变成"读图"一代,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肤浅的民族。不读经典,不读《老子》、《孔子》,不读《红楼梦》,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因此,我们的媒体要加强对昆曲、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要在校园里不断培养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应该强调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要接触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到了大学,就应该多读读经典。如果抛弃了民族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很难继承下去。我们自己文化的经典怎样承传下去?不读这些经典,不研究这些经典,我们的"魂"都没有了。"民族魂"在哪里呢,就在这些经典里。经典代代传下去,才成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名声高过了那些流行歌曲,就标志着国民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牡丹亭观后感青春版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且还在城里住的人,已过是大学即将毕业的我,居然从未细心了解过中国传统戏曲,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想想也太OUT了。有一天剧院里放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因为我的父亲爱看,而且看的人不多,我没有买票就和父亲堂而皇之地混了进去。到现唯一的印象是穆桂英的扮相非常美,背后还插着小旗子。关于传统戏曲的记忆只有那一次,之后的所有记忆就被层出不穷的外国大片吞噬了。越到后来美国大片越来越多,一直感觉中国戏曲和我没有什么关系,那应该是老头老太太喜欢的东西。
第二次亲密接触中国传统戏剧应该算是上大学的时候了。我上上了戏曲历来课,而后看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我真正领略到了中国戏剧的文化魅力,真正喜欢上了元曲。尽管上高中的时候也学过关汉卿的《窦娥冤》,但除了六月雪加一个字"冤",对戏剧体会不是那么深刻。
再之后,从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知道了戏班子是怎么回事,慢慢的生活中出现的戏曲似乎多了起来,电视里、广播里上不时听上那么一曲。直到今年看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才知道当年中国传统戏剧曾经如此辉煌,让人如此疯狂!看来"粉丝"最早是中国产的!于是产生了现场看一次传统戏剧的冲动!
当家人告诉我北大讲堂上演昆曲牡丹亭,要不要去看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想着是《西厢记》。"看!去看!"圆一次梦吧!当我看到字幕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中本时,依然还在"丈二和尚",判官小鬼出场我心里还在想这是西厢记吗?这是哪一出戏啊?好像没有啊?当杜丽娘出场,我才恍然!我真晕,这是牡丹亭!高中应试教育让我知道了明代戏曲代表人物汤显祖,也知道他的大作牡丹亭,但不知道牡丹亭是讲什么事情!真是惭愧!脸红!还好四下漆黑一片。
接下来就只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1、
故事美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2、
唱词、唱腔、台词美
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3、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和魅力。舞台美术设计美
4、
服装设计美
按道理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但尽管没有比较,依然能体会到整场服装的现代感,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现代人总希望找到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我感觉这套设计就不错啊!
5、
舞蹈美
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上面的5点纯属一个外行看的热闹。我一边看一边在想,我们总在说传承中华文明,靠什么?载体是什么?中国戏剧集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学、审美、历史、武术等等,是中华文明的最好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窃以为,没有看过中国传统戏剧就枉为中国人!
以前有人说京剧是国粹,我看昆曲是国粹中的精华,听懂昆曲是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阳春白雪,绝不是雅俗共赏的东北二人转。如果说没有看过中国传统戏剧就枉为中国人的话,那么,没有看过昆剧就枉为中国的文化人。
说起来,城里人挺惨!问问农村人,陕西人唱秦腔,河南人唱梆子,山东人唱吕剧,江浙人有昆曲、越剧,向前推10年,哪个县剧团不走村串巷,搭一个土台子就可以唱戏,全村一个不能少。哪个农村人没有看过戏啊,城里人连农村人都不如!农村人现代技术传播的慢,但传统文化根植的深。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涌入,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传承的问题。
演出结束,被打动的不仅仅是我,全场起立热烈鼓掌。全体演职员谢幕,最后出来的居然是白先勇先生!直到散场之后,我跑到前台,买了本《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才知道原委。我们看的青春版的牡丹亭是这一计划的一部分,白先勇先生是总制作人!
到此,我不禁想起昆曲的保护来,昆曲是早在明代就家喻户晓的,汤显祖是在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昆曲剧作家,身段、唱腔极为讲究、用词清雅。而京剧是清代昆曲通俗化后的产物,很多京剧折子戏直接照搬于昆曲。所以京剧无论从历史上和文化内涵上都远不如昆曲。
尽管如此观看它的人越来越少。幸运的是它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之称。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她的魅力在于古老,在于传统,在于中华文明在其中的凝聚和闪现。所以我们应
该去保护她。政府的主导角色,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全社会的隐性义务。
政府的主导角色,就是确立起由国家政府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
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永远是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江苏昆曲界是敬业的、积极的、焦灼的,他们对这份珍贵遗产的保护怀有极大的热情、责任感和危机感,他们采取的最重要方式就努力让昆曲在教习、排练、演出、与各界观众的交流等活的艺术生命运动中保持生机。
 
 
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汤显祖编纂的荒诞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至情的戏剧,因梦而情、因情而亡、因情复生,有谁还能写出这样的本子? 
 
  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精选3篇
1 元
1.68 元
5.20 元
6.66 元
8.88 元
自定义
谢谢您的赞赏
保存
取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