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1500字2000字读书笔记

来源:www.gexingshuo.com 时间: 2017-06-22 所属栏目: 读后感 人气: 305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1500字2000字读书笔记

《等待戈多》读后感周记作文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奠基人和代表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是一个两幕剧,主角是两个老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岗,从两人的对话拉开序幕。《等待戈多》读后感客串人物是三个:奴隶主波卓、奴隶“幸运儿”和戈多的信使小男孩。
第一次接触《等待戈多》是在高一,但那时候对这部戏剧的映像只是滑稽和迷茫,不知甚解。到了现在,再次翻开,才有了与之前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第一幕发生的时间是某天黄昏,地点是只有一棵树的乡间路旁。衣衫褴褛的汉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岗在荒野路旁相遇,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做着一些看似毫无相干的动作。接着,波卓用绳子拴着“幸运儿”用鞭子赶着他上场,“幸运儿”又是唱歌又作胡言乱语的长篇演讲。最后,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两个流浪汉说要走却依旧坐着不动。第二幕时间地点人物都是一样,只是波卓双眼已瞎,“幸运儿”已成哑巴。小男孩又出来讲一样的话,两个流浪汉绝望却又寻死不成,于是商议明天继续来等待戈多。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完整情节,没有繁杂的人物、道具布景,甚至连人物的动作都单调的剧,却让人看完后感到心惊,可怜和可悲。
心惊的是我们自己在某些时间段不也是这样么?因为生活的打击而失意,感到无望的时候,苦苦的希望有一个万能的人出现,帮助自己,跟着他也许就能得到一切。就像流浪汉们等待着戈多,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长什么样,只是自己脑海里面期望的万能的指引方向的一个人而已。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也试过反抗,试过死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只能抱着那种虚无的希望留在原地等待,也许,明天戈多就来了吧,就能拯救自己了吧。生活本是五彩斑斓的、充满爱与希望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年少时立下很多的雄心大志,怀着一腔热情去拼搏。在两个流浪汉的生命里,生活是发臭的靴子,是发臭的帽子,是阴森森的的黄昏,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浑浑噩噩又虚空痛苦,只有在等待中耗尽生命。我们虽然没有那么极致的体验,但想想我自己刚到大学时,有着满腔的抱负,到现在,处在一个迷茫徘徊期,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自己的不自信,也常常在期待着有一个救世主的出现,能带领我找到方向,我也不知道自己期待的这个“戈多”的相貌,人品以及很多很多,但就是有这样一种期望,或者是幻想,看着他们日复一日的等待,就像我现在没有方向徒劳的蹉跎时光。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里面的人物,两个流浪汉也好,主仆二人也好,都是可怜的。他们好像对于生活都很虚无,没有信仰,真正的表现了人生的荒诞与虚无,表现生活的无意义。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氛围中,当代西方人普遍产生了恐惧感、荒诞感、异化感和绝望感,人类的生存境遇和人的本质状况的问题引人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流浪汉们没有了追求目标,充斥着绝望感在路边等着戈多,吃波卓丢下的骨头,觉得“幸运儿”没有自尊却没办法阻止。他们可怜在没有了灵魂的肉体,在麻木的生活。可恨的是,被这个环境同化,秉持不住内心,最后屈服。其实觉得最严重的是“幸运儿”,名字多么讽刺啊,幸运,却是一个奴隶,甚至是彻底奴化的奴隶。没有反抗,没有自尊,没有思想,如机器般完成主人的要求,对外部环境没有任何的感知能力。
 
 
等待戈多读后感1500字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读后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等待戈多》读后感1700字
 
  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于1969年获该年度的诺贝尔奖,在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人的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他创作了一系列深刻反映战后西方社会荒诞现实的小说和戏剧,被一些评论家誉为"20世纪两三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且"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的贫困中得到振奋。"他的作品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二战后西方社会人们极度的心理空虚和盲目,不知所措,他们碌碌无为,唯有"等待"才能解决他们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焦虑,"等待"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
 
  贝克特心思缜密,深刻意识到了这种消极的人类意识,撰写了代表作品《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被瑞典文学院剧评家瓦伦德(erik wahl and)称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品",瓦伦德曾指出这部作品是对"触礁的世界中"心灵疏远的最佳写照,他认为,"贝克特的其他作品没有一部在思想深度上比得上《等待戈多》,也没有一部作品像它一样在结构严谨得几无可寻。"这出剧作在巴黎比伦剧场上演,引起轰动,创下了连演 400多场的记录,成为二战后西方戏剧的一大奇观,并奠定了一种崭新的戏剧-荒诞派戏剧的文学地位。
 
  但是在贝克特看来,"《等待戈多》的早期成功出于根本的误解,评论家同公众一样,坚持对它进行讽喻和象征的阐释,而该剧却竭力在避免明确界定。"但又是因为这种"不确定",让我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自《等待戈多》发表与上演的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家就他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因素-戈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说戈多是与贝克特的生活有关的某人;也 有人认为它代表渺茫的希望,戈多是个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人物;还有人经过考证认为"戈多(godet)"是"上帝(god)"的变形,等待戈多即为等待上帝的拯救等等。也有人针对此问题问过贝克特本人,他回答说:"我要是早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这样的回答虽然有西方爱卖关子的本性,但更为重要的是"戈多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戈多"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线索,但"戈多"不是主题,"等待"才是本剧的中心。因此弄清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固然重要,但却不是理解本剧主题的关键。评论家迈克尔.沃顿颇有见地的说,戈多"既是又不是我们所推想的指谓的东西,他是一个空缺的未知,可以理解为上帝、死亡、庄园主、慈善家,甚至是波卓,但是戈多与其说是某种意义不如说是一种功能,他代表着我们在人类中所维系的生存之物,他是不可知的,代表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他可以是我们想象的的任何虚构-只要他符合我们人生等待的需要。"
 
  张载中先生在谈《等待戈多》时曾认为:等待意味着痛苦,痛苦使得受苦人干出许多荒诞可笑的事,而荒诞可笑的事又加深受苦人的痛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强烈扭曲。"他人就是地狱",痛苦蕴含其中。现实世界是如此的丑恶,人情关系是如此的冷漠,这无一不是造成痛苦的根源。而更为悲惨也更为痛苦的是人自身也被强烈扭曲。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失去了理性,失去了自我,"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在这里,时间不再是一种流逝的、有序的、能确定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像是无数断裂的碎片在平面场中的杂乱堆砌了",成了人们的附属品,可有可无,与此相似,昨天、今天、明天这种相对确定的时间区域被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间称谓-"有一天"所代替了。
 
  贝克特目光敏锐,他深刻地看到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的混乱,荒谬,看到人们生存在社会上的可怕和精神上的折磨,不愿让人们彻底的绝望、失望,于是安排了"戈多"这个希望的使者,让剧中的人物和当时的人们永远充满生存的希望。贝克特正是利用了该作品体现的深刻的寓意来达到自己作品创作的目的,这也是荒诞派戏剧文学理论所要体现的,并不是以纯粹的荒诞来写荒诞,也不是以荒诞来追求剧作艺术结构的改变,相反,这种打破传统的改变,正是由于创作剧本所要体现的意义的要求,内容决定了结构,相对应的剧作的创作目的,决定了文中必然会出现"等待""明天"等字样,这些就我们现在而言,本身也就代表着希望。"今天不来,明天准来"、"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等待"。为了一种希望,执着的周而复始的重复等待,希望在他们心中。 
 
 
读《等待戈多》有感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护善良的光辉。
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它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它已经没有了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它的麻木,悲伤于它自己的无奈。它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等待戈多读后感700字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等待戈多》读后感1500字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1500字2000字读书笔记
1 元
1.68 元
5.20 元
6.66 元
8.88 元
自定义
谢谢您的赞赏
保存
取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