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
从学生时代开始喜欢三毛,想像她那样万水千山走遍,想像她那样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
每个人都有梦,却不是每个人都敢去追梦,所以她便成了我们心灵上的那点寄慰,至少有人那么努力的按自己想过的方式在生活,至少有人在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至少有人怀抱梦想,干净而透明~~~
当自己不敢前行的时候,她便成了远处的灯塔,成了我那梦中向往的橄榄树。
三毛,一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以自己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社会与人生,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文学世界。
《哭泣的骆驼》以战争为背景,那是一个得不到独立的民族,它的子民有的悲贱,有的无知,有的高傲,有的善良,有的悲壮……一个在屠杀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军曹,在这片沙漠里埋藏着他整个团的兄弟,他眼睛里折射出的仇恨,是整个塔克拉马干沙漠翻过来都遮不住的。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灯光下,沙伊达的脸孔不知怎的散发着那么吓人的吸引力,她近乎象牙色的双颊上,衬着两个漆黑得深不见底的大眼睛,挺直的鼻子下面,是淡水色的一抹嘴唇,削瘦的线条,像一件无懈可击的塑像那么的优美,目光无意识的转了一个角度,沉静的微笑,像一轮初升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众人不知不觉的失了神态,连我,也在那一瞬间,被她的光芒震得呆住了。穿着本地服装的沙伊达,跟医院里明丽的她,又是一番不同的风韵,坐在那儿的她,也不说话,却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古老的梦境里去。”
这样美好的女子,最终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她和她的爱人——民族英雄巴西里被自己人出卖遇害。小说结尾通过对骆驼悲鸣的描写,写出了三毛心中的无限悲愤。 “我蹲在远远的沙地上,不停的发着抖,发着抖,四周暗得快看不清他们了。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的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波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看三毛的书,心里总是觉得有浓浓的悲伤,就快要化不开来。但是这本书,给我以强烈的震撼,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悲怆。让人痛恨战争的残酷,痛恨愚昧的人类。可怜红颜薄命,英雄末路。正义美好被扼杀,骆驼为之悲鸣、苍天大地为之哭泣。
相较于三毛的其它作品,这部小说的故事性更强一些,而且讲的是当地的一段真实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传奇故事。小说的绝妙之处在于用骆驼嘶叫的悲鸣来烘托气氛,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骆驼们哭波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
三毛虽离开好多年了,但她的作品使她依然活在喜欢她的读者心中。我喜欢三毛的作品,尤其喜欢这部作品,更欣赏她豁达超脱的个性。这个坚韧不拔的女子,有着不为一般人所能窥视的内心世界。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
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
-----三毛-----
她从来尊重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是给予生命最为尽情的爱,最为尽情的燃烧。三毛做到了。在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里,她将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燃烧得多姿多彩,她将奇异艰辛的流浪生涯锻造得悲怆且浪漫,她将和荷西刻骨铭心的爱情推向了极致,化为至悲至爱的永恒乐章……
------《怀念三毛》------
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有了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
-----《雨季不再来》-------
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撒哈拉的故事》-----
意外地在图书馆借到《爱情路上》还是《爱的路上》,摘录的是诸多当代作家的爱情感言,包括老舍等,但唯独三毛的那篇《大胡子与我》读的我嬉笑不止。这本精致的文摘是繁体版的,而且是香港出版的,因为价格是以港币标注的~
《大胡子与我》绝对是一个亮点,先前刚读了《爱与信任》中关于三毛和荷西的《亚当与夏娃》,这两篇简直就是幽默的呼应,对三毛的作品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个很有个性坚持自我的现代女性,与至爱荷西相识于十八岁,结拜与二十五岁,婚姻却只有短短的六年,丈夫就离开了人事,他们很长的一段日子是在沙漠生活的,1991年三毛因思念亡夫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两篇小文中无不流露彼此间与众不同的感情,充满情趣和幽默,尤其《大胡子与我》,相信是很多向往自由的心灵所追求的感情境界,当下的我看来,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人生贵在遇见如此的对手,一起演绎爱情,他们是无憾的。
哭泣的骆驼读后感
听,骆驼在哭泣! —— 你听到了吗?骆驼在说: “ 救救我吧! ” 我听到了!我看到了!我要让不知情的你也知道!
—— 题记
印象中的骆驼一直都是全身披着棕黄色的毛,毛又浓又密,肥大的双峰,结实健壮的身躯,大大的眼睛,无忧无虑地吃着草。可是,当我在读《哭泣的骆驼》这篇文章时,展现在我眼前的竟是这样一幅画面:龟裂的泥土,不,那不能算泥土!它坚硬得像砖瓦一样。古人有诗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那草呢?草在哪儿?我几乎找不到草,在这 “ 砖瓦 ” 地上有的只是零星的几棵枯死的草根和一群瘦骨嶙峋的骆驼。因为严重的掉毛、脱皮,骆驼身上几乎没有像样的地方。它们甚至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更载不动牧民拉水的车。可恶的沙尘暴还打瞎了部分骆驼的眼睛!我的心里涩涩的,我的鼻子酸酸的,我问自己: “ 这真的是沙漠之舟骆驼吗? ” 骆驼们用大大的眼睛悲哀地看着我,好无辜好无辜。那眼睛好混浊,那目光好迷茫。我泪如雨下,因为我读懂了骆驼眼睛里的话。骆驼在用它的眼睛表达它们单纯而美好的愿望: “ 人啊,我想吃草。 ”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陪着骆驼流泪,我问出发自我内心更是发自骆驼内心的话语。因为连年的干旱, “ 骆驼之乡 ”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不足 500 毫米 ,而蒸发量却高达 4000—5000 毫米 ,燃烧般的空气使得骆驼的主要食粮 —— 马莲草几近灭绝。加之超载放牧、挖发菜等人为因素,于是沙漠中最耐活的动物 —— 骆驼也因此而气绝沙尘。我不禁为人类而惭愧,为骆驼而痛哭流涕。人啊,人啊,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欧洲、美洲、非洲都不养山羊,连亚洲的新加坡、日本、韩国都知道山羊要吃草根都不养山羊,只有我们中国,在大量地繁殖山羊!山羊让草原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难道仅仅是钱可以衡量的吗?要知道骆驼数量曾高达 25 万峰,而今却只有约 4.5 万峰了。就是幸存下来的也是奄奄一息,离死不远了!这一切悲剧的制造者正是我们文明的人类!
听,骆驼在哭泣!我用我饱浸泪水的笔颤抖着写下这发自我内心的文字,只想说: “ 救救骆驼吧! ” 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是人和人类的朋友骆驼共同写就的。如今,创造了远古文明的人类正为了眼前利益 “ 卸磨杀驴 ” 。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觉醒吗?难道我们一定要等到骆驼灭绝后才拿着资料图片去研究它、去回忆它吗?善良的人啊,救救骆驼,救救我们自己吧!
读《哭泣的骆驼》有感
《哭泣的骆驼》选自《青鸟飞过》中的一篇文章,是由一个叫小河的作家写的。看了这篇文章,我感慨多多。
我们人会流泪,动物也会流泪,这泪因为感激而流,因为伤感而流,因为所有的高兴,所有的悲哀而流。骆驼,他哭泣着,希望回到沙漠,回到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可现在他只能跟着商人,跟着商人赚钱。一会儿,他眼前又出现一副沙漠的景色,美丽、壮阔。沙漠里,骆驼行走,驼铃叮叮当当,撩拨着他干渴的心。可现在,他没有办法回到沙漠,他只能与顾客在一起拍照,拍好后再回到原来的位子蹲下。这位子又凉又硬,它的两只混浊的眼睛依然像原来一样呆滞地凝望远方。远方有什么?
家,无限的沙漠,那就是骆驼刚才看到的地方,他一直望着那儿,想过去自己和伙伴们想船一样在茫茫沙海里驮东西,每走一步都会腾起沙浪。他驮着希望,一步一步走向往的地方。
他再次拍完第二次照,又像原来那样,蹲在凉凉的地面上。他起立、卧倒,周而复始,已经疲惫了,他合眼咀嚼几下。草!他想着嫩嫩、绿绿、密密匝匝的草,嚼起来回味无穷。可这些都是幻想,不真实,不现实。 这是骆驼站起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憧憬。美丽的花在骆驼心中开放了,苍白的日子已经远去了。沙漠,骆驼走向它,他回去了,回到了沙漠的怀抱里。
骆驼走了,可又有谁会为他伤心难过,为他的死鸣不平?没有,没会为他这样。因为他是动物,一直不起眼的动物。他曾经努力没人看见,只是空虚,他的生命里只有苦而没有一点甜,就像吃了苦瓜的人,希望有甜。
救救骆驼吧,救救人类自己吧!
读《哭泣的骆驼》有感
从这本书的代序里就能初步了解到作家三毛从小的坎坷经历,读《哭泣的骆驼》有感永鹏读后感。对于一个从小就患有自闭症、厌学的三毛来说,长大后既然成为了一位台湾有名的女作家,这显然是要付出许多辛苦与代价的。作者是一个比较耐不住性子的人,她能这样静静的坐下来写作,一定是有股动力在推动着她前行,这股动力是来自于她的父母。因为父母从小就为了她的病操了许多心,流了许多泪,所以她选择了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这应该也是做父母的最想看到的一幕,因为这样才能证明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话在三毛的这本书中的一篇名叫《沙巴军曹》的散文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在撒哈拉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那里的环境比较混乱,西班牙沙漠军团来到魅赛也扎营,沙哈拉威人不许西班牙军团用水,就这样双方为了争水的事情,常常起冲突,然后沙哈拉威人一夜之间竟然把西班牙军团通通杀死了,只有一位军曹幸存了下来。从此以后这位军曹就非常恨沙哈拉威人,很多年都是这样恨着,以为军团里不仅有他战友,还有他的弟弟,。但是这位军曹最后却为了去救几个沙哈拉威孩子,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无私奉献,他明明是那么憎恨沙哈拉威人,但是当他看见那几个沙哈拉威孩子正要被炸弹炸死时,他还是不顾一切的去救那几个孩子。这种不记前贤的人真的是值得我们去敬佩、尊敬的。
让我感动的还有这篇叫做《一个陌生人的死》的散文。当时三毛正定居在大西洋海中的西属加纳利群岛,她的邻居是一位年迈的孤老,而他的双脚已经腐烂,长年无法出门,每天都是靠吃罐头来维持他那微弱的生命。后来当三毛得知此事后,她就义无返顾的去照顾这位老人,甚至后来带他去看病,住院,照料他,直到老人生命的镜头。我想老人走的是安详的,至少在他生命快要走到镜头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位比他自己的亲人还有亲的人在陪伴着他。我们再站在三毛的角度去想,虽然她一开始完全可以不去管这件看似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知道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无动于衷,否则她的内心也会不安的。虽然老人最后还是因为病重而死了,但是作为三毛内心来说,至少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了。所以有许多事情我们只有去做了,才不会有遗憾,更不会去后悔。
沙砾——《哭泣的骆驼》读后感
远方的沙丘明净清丽,柔顺光滑得似比巍峨黛山更具美感,但其本质忠只是沙砾。受制于风,落败于水。哪怕前一秒还井然有序,会聚得像模像样,而下一秒即可随风漫天飞。而这一方沙土上的人们,撒哈拉威人,个个精心扮演好沙砾的角色,一盘散沙,如是而已。
“现在恐怕吓得一个也没有了,唉,人心啊!”巴西里的话道出了内心的无奈,更直接指出沙砾们的心理。害怕无端端被大风卷走,所以宁可自发紧跟其脚步,却从未顾及身下遭受灾难的人儿,沙尘暴自顾自地横冲直撞。撒哈拉威人害怕殃及自己,所以无一人敢收留当初他们的“神”,漠然得可恨!
犹记得当初,撒哈拉威人发动的洪流,泛滥于所有看得见的城墙。“撒哈拉威万岁,游击队万岁,巴西里万岁——”血色的字像是他们的盟誓,控诉了宣泄了,却耐不住高温早已蒸发干净。沙砾的诺言是何等苍白!
再倒退一些,看一看沙砾们在强烈民族自决之前的表现。“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说着时局,却没有人认真感到这些纷扰的危机,好似它还远着似的淡然。”我这才惊觉:沙砾它只是沙砾,不应不能使它如黏土一般团成团,即便聚拢了它们,沙丘的存在也是短暂的。撒哈拉威人之所以之后兴起暴动,不是他们已经觉醒,要争取独立,而只是由于自己无意识的反抗。那么面对他们最后的散伙﹑倒戈,我们又何必过于遗憾惋惜呢?毕竟未吸足水的沙砾是永远不会成为土的!
撒哈拉的尘埃永不止息,其中总会有一两颗更显眼的沙砾。比如罕地,一位衣着西班牙军官制服的撒哈拉威人。一个跟了西班牙政府二十多年,理应开明些的沙砾,却依然保持本性。“时代变,撒哈拉威人的传统风俗不能改,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在面对沙伊达问题上,罕地如是说。“我有妻,有儿女,你要我怎么样?”罕地在屋顶平台上升起摩洛哥国旗后,如此答。
三毛的笔很简练,却已给我们描绘了一颗跺着脚出场下场的典型沙砾。与此同时,亦刻画了一些已从沙砾转变为泥土的人物。
沙伊达,那个洁白高雅,丽如春花的可爱沙漠女子,她受过高等文明教育,她可在其他沙砾盲目乐观之时,比谁都看得清楚,“关键在于摩洛哥,不在西班牙。”会在问及若西班牙退走之后的打算时,坚定回答“独立,我留下来,瓜分,不干。”虽然她知道自己在风俗下被人鄙视着,这些只是群无知的暴民,却依然相信总有一天“建立他们”。只因“这儿是我的土地。我父母埋葬的地方。”
可惜的是,广袤的沙漠是由沙构成的,沙砾的力量足以将这仅有的泥土毁灭。美丽得惊人,善良可亲,大方得令人敬佩的沙伊达最终死得凄惨,在那一群沙砾的包围下。如此结局,连骆驼都在哭泣,天地在悲鸣。
沙丘却仍在移动,掩盖了此记忆,露出了旧痕迹。
由撒哈拉的沙砾很容易联想到我们曾经艰难的历史。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的因便出于此:身体无法挽救国人,只能通过文字等形式呼吁,是国人在精神上觉醒,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撒哈拉的沙砾与曾经的我们一样,彷徨无奈。但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建立自己”!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